進入內容區塊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健康心理中心

導師知能

  • 更新日期:112-03-01
  • 發布單位:健康心理中心
了解研究生的壓力
研究生的壓力示意圖
 
由諮商臨床資料及與學生的閒聊中發現,許多研究生有共同的壓力(不一定只限於功課),下列是幾項常見的負面感受:
 

一、

衰落雲端的自我挫敗感:
大學時代的功課似乎難不倒你,名列前茅的自己,一到研究所,似乎變笨了,思考僵固、呆滯,好像別人都比較聰明,可以想出創意的實驗或答案,自己卻要深思苦慮才有想法……
  • 迷思一:大學生與研究生的組間差距不同,程度更接近,當然不容易突顯自己。
  • 迷思二:將自己與全班相加的程度比較,對自己並不公平。
 

二、

自我學習的失控感:
大學時代雖然老師也不像高中般的監督,但還有考研究所或甄試的壓力,目標明確,但進入研究所後,看 paper 找資料、甚至決定論文題目,實驗方向都靠自己(當然指導教授是一大助力,但實驗等仍得自己做),開始產生失控感,似乎很多事情都超出自己的掌握。
  • 迷思:很多事情其實仍在掌控中,只不過時間的快慢罷了。
 

三、

未來方向的不確定感:
研究所階段似乎與未來的就業更接近了,很多研究生開始思考未來可以做什麼,思考之後產生了對自己及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對自己:我真的喜歡這科系嗎?或因為捨不得放棄四年的大學所學而勉強自己?對環境:未來的出路好嗎?找得到我喜歡的工作嗎?
  • 迷思一:興趣是培養來的,學習的成效不是全有或全無,既能上研究所,在該學習領域中必有超越他人之處。
  • 迷思二:環境的變動固然會影響就業,但個人的自我洞察及專業成就更是職業成就的重要因素。
 

四、

家族期待的壓力感:
許多研究生常自覺背負父母的期待、男(女)朋友的期待,因而擔心萬一沒有畢業或如期畢業怎麼辦。
  • 迷思一:學習不是為了「光宗耀祖」,也不是為他人而學,學習是為了自己。
  • 迷思二:畢業年限應該可以自定的,而不是他人要求。
 

五、

對指導教授的崇敬感
教授的學術成就有目共睹,許多學生對指導教授有著「仰之彌高、遙不能及」的崇敬感。因為仰之彌高,所以不敢拿日常瑣事干擾師生關係;因為遙不可及,所以全力以赴,而不知道可不可以有休閒生活?
  • 迷思一:其實教授也是人,他也會樂於瞭解學生的生活狀態(據勇於與教授談論研究外的同學表示,很多教授是樂於親近、接納學生的)。
  • 迷思二:學問不是一蹴可幾的,指導教授的學問是來自多年的努力累積。
 

六、

在實驗室的孤寂感
雖是理工科系的學生,仍有許多人企求人際的互動,有研究生反思在實驗室的同伴關係似乎無法深入內心,獨立或共同研究的學長姐與學弟妹,僅限於分享學術話題,而無法談私己性內容,甚或有些淡漠。
  • 迷思一:同學或學長姐(弟妹)並不是淡漠或不關心彼此,而是不知道如何表達。
  • 迷思二:研究生彼此研究方向主題不同,meeting 來去匆匆,能聚在一起的時間不多,當然傾向任務取向了。
 

七、

未來生活模式的省思
不少碩士班研究生想讀博士班、博士班學生以指導教授或任課教授為楷模,有些研究生表示:我不知道自己適不適合過這種研究再研究,似乎沒有休閒的生活模式?但是讀了研究所,又不喜歡研究,開始懷疑自己適不適合當個研究生?
  • 迷思:每個人有不同的價值觀,可以選擇不同的生活模式,教授們仍有自己的另一生活面是學生所不知的。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