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內容區塊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健康心理中心

導師知能

  • 更新日期:112-03-01
  • 發布單位:健康心理中心
如何協助學生處理壓力
如何協助學生處理壓力示意圖
 
在生活中免不了會有或大或小的困擾,有時候我們可以處理得很好,但有時候這些挑戰超過我們所能負荷,可能就會使我們的生理狀態、情緒、思考、行為產生了些影響或改變,這就是壓力了。人活在這世上很難沒有壓力,但壓力不見得都是不好的,心理學家的研究便認為適度的壓力不僅沒有傷害,反而可能激發我們的潛力,有益於身心。只是何謂「適度」是很主觀的,和每個人對壓力的觀點、反應、承受壓力的能力和處理壓力的資源多寡有關。

在我們的晤談經驗中,也遇到許多為壓力所苦的學生,輕者可能帶來一些身體上的不適或學習上的障礙,重者則會影響其情緒及精神狀態,甚至有自傷或精神疾病等行為或症狀。其實一個人是否正遭遇嚴重壓力或他是不是容易受壓的人,都可以從其生活事件或性格中找到些跡象,因此以下我想提供一些指標,供導師們辨識有壓力的學生,並提供適時的協助。
 

一、

哪些狀況或性格特質者易感到壓力:

(一)

生活中發生重大事件或環境變化:天災、人禍或其他不可抗拒、超出我們經驗或預料中的事,常是壓力的來源。例如地震、意外、親人驟逝、伴侶提出分手、考試失常、財務困難、失業、罹患疾病……等,常會讓人感到措手不及,而承受莫大的壓力。

(二)

個人性格上的特質:
  1. 過高或不切實際的自我期許:陽明交通的同學自小到大在學業成績上的表現常是很傑出的,因此他們對自己的期許也高,常期待自己在各方面都有傑出的表現。但這樣的自我期許若缺乏彈性,常會成為一種過度完美主義的傾向,迫使自己不斷和他人比較,若達不到期待的水準便有強烈的挫折感,反而使成長變成一種壓力和束縛。
  2. 強烈希望掌握一切的心理需求: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會希望生活在我們的掌握中;但事實上,生活中本來就有些意外狀況是我們無法控制的,若能看清這點,便能減少意外對我們的影響。但有些人會妄想能掌握身邊的一切,包括成績、自我表現、人際關係、其他人的反應…等,若不幸失控則會歸咎於自己不夠努力或能力不足,這樣的想法反而阻礙了自己因應問題的能力,為自己帶來莫大的壓力。
  3. 無法接受挫折或不順利:對從小一帆風順的同學而言,挫折代表失敗,個人世界也因此崩解,他們較難從挫折中看到轉機和成長的希望。
  4. 無能力拒絕別人:我們常發現,許多的壓力常是自己招來的。因為無法拒絕別人、或擔心讓他人失望,所以常攬了太多工作,最後發現超出了自己的負荷,不得不草草了事,不僅引起對方抱怨,也常讓自己感到煩躁與後悔。
  5. 太在意他人的看法或評價:許多的壓力來自於我們太在乎別人,這使得我們不容易拒絕,總是想滿足別人而忘了自己要什麼。例如一個學生應該有何行為或成就表現;一個社長應該做什麼;好朋友應該怎樣才夠義氣…等他人的期待,常會把我們框住而使我們不敢表達自己想要的、想做的或想說的,但最後我們也會發現不管自己多麼努力,都無法討好或滿足所有人。所以學會區分他人的期待和自己真正的想法、需要,學習自我肯定,而不是只從他人的身上尋求肯定,才能減輕壓力。
  6. 缺乏處理問題的能力或資源。
從上面的說明可以知道壓力常是我們看待自己或對事件的一種觀點或反應。當我們感受到壓力時,不妨回頭想想這件事為何會對我產生困擾?是否有某些想法或期待困住了我自己?或是我缺乏哪些處理事情的能力、資源?或當我盡力了卻仍無法處理時,我能否透過一些方法去抒解我的情緒?把壓力當做是一種警示燈,它在提醒你需要對自己有更多的關心,對自己放更多關照而非指責自己
或否定、逃避壓力,我們就能從中協助自己或學生與壓力和好相處。
 

二、

如何發現正處於壓力或急需關心的學生:

(一)

學生的生活上是否發生一些重大事件:
  1. 重要的人際關係結束:例如男女朋友分手、親人或好友死亡、父母離婚或分居、與父母、老師、朋友、或身邊重要他人發生衝突……等。
  2. 家庭發生重大變故:例如因火災、地震、大水等受到傷害,搬家、家中發生財務困難、父母失業、家中遭逢法律訴訟……等。
  3. 疾病:家人或自己罹患慢性病或絕症,需要長期照護或不堪其苦。
  4. 對環境適應不良,並因此失去信心:例如害怕考試、害怕與人交往、怕看到某位老師……等。

(二)

學生出現一些異常行為:
  1. 在上課時,持續多次看到他心不在焉,心神恍惚或無精打釆。
  2. 近來時常曠課或翹課,考試成績突然退步甚多。
  3. 社交行為改變,由原來的活潑開朗,變為退縮、抑鬱。
  4. 孤立自己,遠離同學、朋友,不與人交往、談話。
  5. 行為上表現易怒、煩躁、喜怒無常,甚至有口語或肢體上攻擊他人的情形。
  6. 個人衛生習慣突然改變,開始不修邊幅、不重視整潔。
  7. 手上或身上常有不明原因的傷痕。
  8. 飲食、睡眠開始變紊亂,如失眠或睡太多、貪食或食慾減退、抽煙過度、飲酒過量或有濫用藥物的情形。
  9. 原先感興趣的事物,現皆無興趣,甚至對許多事皆不再感興趣。

(三)

情緒上的轉變:呈現出煩躁、不安、過度亢奮或樂觀、沮喪、消沈、憂鬱等情緒,並持續二週以上。

(四)

思考上的變化:談話或思考過程常會沒來由的突然中斷、精神不集中、無法聚焦在某一件事上,常從一件事跳到另一件事、無法做決定、反應變遲鈍、語無倫次,毫無邏輯。

(五)

特殊的語言訊息:
  1. 表示想逃開一切人、事、物。
  2. 會沒來由的突然對家人或老師表達謝意或歉意,例如:「謝謝你們撫養我這麼久」、或表示「我對不起父母及老師……」、「我沒辦法再撐下去了」、「老師,您以後不會再看到我在這裡出現了」等告別式的話語。

三、

如何協助學生處理壓力:

(一)

對壓力的形成和反應有正向的認知:有壓力並不是一種弱者或無能力的表現,相反的,壓力是一種提醒,幫助我們去反思自己因應困境的方式和態度,也提醒我們要多關照自己。因此在面對遭逢壓力的學生時,避免用「你就是這樣想才會有壓力」、「你就是不會管理自己的時間才會變成這樣」或「你要趕快做什麼才能消除壓力」等指責、歸咎或避壓力唯恐不及的態度;相反的,我們可以採用一種較正向、積極、討論的態度協助學生,例如:「你可以怎樣調整你的時間使這些事能夠完成?」或「讓我們一起想想你可以做些什麼或找什麼人幫忙來協助你處理目前的壓力?」;再者,我們還可以提供一種「壓力雖讓我們感到不舒服,但它也有某種功能」的正向觀點幫助學生接納現況,再進一步協助其處理目前的壓力。

(二)

適時的關心和問候:當老師們發現學生呈現上述壓力反應時,可找學生聊聊,瞭解其生活中發生什麼事?他目前如何處理?有什麼需要協助的地方?如同一開始所提到的,許多被困擾的人常是因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或習慣將挫折歸咎自己,因而阻礙了其尋求協助的動機,而此時師長的主動關懷可以讓他們為自己的困境找到一個出口。

(三)

以引導式的談話取代直接的建議:老師們可能會發現,有時候苦口婆心教給學生許多方法和意見,學生們表面上認同但實際上卻無法執行。其實每個人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價值觀,和我們觀點不合的意見常無法被接納;因此老師們可多用探問的方式瞭解學生背後的想法和觀點,例如:「為什麼分數對你這麼重要?」、「如果沒達到你所設定的標準會怎麼樣?」、「父母的失望對
你的影響是什麼?」在這樣探問的過程中,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學生心中最在意的部分或他對事情的觀點,我們才能針對這些觀點加以鬆動或提供另一種思考。

(四)

對學生特殊的言行反應保持警覺:當學生沒來由的對過去的某些事特地來道謝或致歉時,老師們可能會心理感到奇怪卻不知如何反應。這時不妨請學生稍做停留,問問他「為何突然選擇今天來道謝或致歉?」、「發生了什麼使他想做這件事?」、「道謝或致歉後,他接下來想做什麼?這樣一個行為對他有何意義?」通常在這樣的瞭解後,我們常能發現學生似乎有輕生的念頭和決定,而可以採取及時的防範。

(五)

適時轉介健康心理中心或醫療院所:老師們和學生接觸後,若發現學生的狀況非一己之力能夠處理,或需要更多資源,甚至學生的行為、情緒困擾已嚴重干擾其生活,需要其他醫療體系的協助,都可和健康心理中心聯絡,結合校內外的資源協助學生處理壓力。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