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內容區塊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健康心理中心

導師知能

  • 更新日期:112-03-01
  • 發布單位:健康心理中心
如何運用認知改變技巧,協助學生改善負向情緒?
曾任交大諮商中心兼任臨床心理師/李嘉修
 
認知治療學派認為人們會受憂鬱、恐懼、焦慮、嫉妒、憤怒等負向情緒所困擾,是源自腦中固著的非理性信念所致,且這種不適應性的想法,往往呈現「自動化」的型式,如同開車或打字,不多加注意的話,便難以察覺腦中閃過的念頭,究竟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反應。因此,人們經常會認為是外在的「人、事、物」造成其「情緒困擾」,卻忽略其中可能暗藏根深蒂固的「非理性信念」。
例如,別人指責我,所以我憤怒。然而,若確實因為外在的人事物導致我們情緒困擾,那麼不同的人遭遇同樣人事物的情境之下,情緒反應理應當相同才對。然而,實際的情況是不同的人遭遇相同的事件,情緒反應也多不盡相同,重點在於你怎麼想,才是影響你情緒感受的關鍵因素。

因此,合理的順序應為:
  1. 人、事、物
  2. 非理性信念 
  3. 情緒困擾
已故的理性情緒治療大師(認知治療學派之一)Albert Ellis 提到「苛求」(demandingness)的思考模式,是人們最核心的非理性信念,往往造成人們不適應的情緒困擾。苛求的念頭,指的是「一定/必須/應該…,不然…」的思維模式,主要以 3 種型式呈現:
  1. 我必須/應該…:例如,我必須考上國立大學,不然就完蛋了。
  2. 他(別人)必須/應該…:例如,太令人氣憤了!他怎麼可以這樣對待我?(隱含著,他必須要對我好或一定要尊重我。)
  3. 這世界必須/應該…:例如,時間這麼緊迫,怎麼可以下雨又塞車!(有緊急的事要處置時,必定要暢行無阻。)
遇到不如意的人事物時,情緒感到不悅是自然的;不過若抱持著非理性念頭不放時,時常會帶來情緒困擾。當你抬起頭來虔誠地仰望著天空,祈求上天掉下金銀財寶給你,這樣的期待或願望其實未嘗不可;然而,當你要求這個願望非要如你所願不可時,就可能發生問題。當情人說「我愛你,希望你也愛我」時,這是個自然而然的期待,但是當你心中固著於「我愛你,你也必須愛我」的執念不放時,就很可能造成個人的情緒問題,甚至做出非理性的行為反應。
 
如何運用認知改變技巧,協助學生改善負向情緒示意圖
 
當學生遭遇挫折、憤怒、或沮喪等情緒困擾時,導師可以協助學生練習記錄下表,來檢視自己可能有的非理性信念。

A:事件(人、事、物):我跟朋友打招呼,他看了我一眼便走過去。
C:情緒反應:我感到悲傷。
B:想法/念頭:我很沒用,沒有人想要理我。
B’:替代性想法

上述案例,顯然是 A:事件(我跟朋友打招呼,他看了我一眼便走過去)>B:想法/念頭(我很沒用,沒有人想要理我)>C: 情緒反應(我感到悲傷)。

導師可以試著引導學生思考下列的問題:為何要這樣想?這麼想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壞處?我可以有什麼替代性的想法,能夠讓自己與別人都好過一點?

上述的 B:想法/念頭不盡然代表事實,且可能隱含著非理性信念,如,別人一定要對我好,我才有價值。抱持這樣的 B 不放就可能為自己帶來困擾。因此可以繼續引導學生思考其他可能的替代性想法 B’,如,朋友可能只是心情不好,或沒認出我來,且就算朋友真的不想理我,也不代表我有用或沒有價值。同時,也鼓勵學生練習合理的思考模式,如,「我希望…,可是我不執著。」「我期待…,事情若未能如我所願固然可惜,但是我不苛求。」「天底下沒有什麼事情是非得/絕對要怎樣不可的道理。」

上述案例,可以請學生提醒自己:我期待別人可以喜歡我,不過若無法如願以償,我也能接納,畢竟我不可能苛求所有人都喜歡我。

俗謂:「強摘的瓜不甜,強求的緣不圓」佛家亦云:「放下我執」若學生時常因外在的人事物,造成其情緒困擾時,可以多鼓勵學生運用認知改變技巧,時時檢視自己是否有非理性的執念,並練習轉念調整造成自己困擾的想法,更合理地看待周遭的人事物,減少無謂的情緒困擾。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