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內容區塊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健康心理中心

情感關係

  • 更新日期:112-03-01
  • 發布單位:健康心理中心
學生篇:同性戀首部曲-教我如何愛同志
曾任交大諮商中心專任心理師/莊景同
 
之一
同性戀情並不特殊
和異性戀情一樣地
簡單
或複雜


2003 年 4 月 1 日,港星張國榮從 24 樓跳下自殺。這件事傳進我的耳裡時,我不太想相信,我對打電話來跟我閒扯蛋的朋友說「死了嗎?真的還假的啊?」一下子,我無法以平常心面對這個事實。畢竟,一個這麼帥又有勇氣對大眾承認自己的愛人是男人的男人,這麼說死就死,一下子他與我們的距離被拉的好遠好遠。生死的問題,似乎比性別的問題更難以面對。

事實上,每天都有人在自殺的,其中當然包含男女異性戀者、男女同性戀或男女雙性戀者。為什麼自殺?這是仍活著的人常問的問題,我們諮商人員當然也很關心:不論是資優生自殺、憂鬱症患者自殺、久病厭世者自殺、或是任何一個找不到生命的出路的人自殺,我們都很關心,因為我們希望這個人人賴以生存的現實世界,仍是充滿愛與活下去的理由的,而不是這麼地廝殺和殘酷無情或冷漠。但事實是,很多人真的找不到出路,而他們的死留給活下去的人一堆問號。

生命的難題,基本上是非關同性戀或異性戀的。生命,說簡單也簡單,但說複雜的話,還真不是普通的複雜呀!
 
之二
拉一根筋去感受社會對待
同性戀(或其他弱勢)
的眼光
並檢視自己


我們的快樂安全與否,雖說和性傾向沒有絕對關連,但這麼說也不盡然,因為若把問題拉到社會層面來看,同性戀者當然有一些不同於異性戀者需要面對的壓力,而這些壓力,來自於同性戀這樣的身份不合於這個社會對於男人和女人的期待,他們跟主流不同。

在新聞報導中常常有斗大的標題像這樣著:「同志三角戀情引發殺機!」「女司機酒後駕車肇事!」,這樣事實的描述並沒有什麼不對,但多想一層,我們並不曾看見「異性戀者外遇情殺!」或「男司機酒後駕車闖禍!」這樣的標題寫法。為什麼?花點時間想想為什麼?

我想可以用三種狀態來形容大社會在面對「異己」、「不同」、「小眾」時的心態:
  1. 好奇:顯然「不同」的事情會引來更多的觀看者,我們對不曾聽聞過的事情也常常瞪大了眼睛,畢竟喜好新鮮有趣也算是人的天性之一,但好奇常常是一種自己不涉入的心態,或甚至是像針孔攝影機一樣地在一旁窺看,這對被窺探者而言,是一種不公平或不尊重的靠近姿態(看什麼看?!我有准你看嗎?)
  2. 害怕:陌生的事情讓人害怕,而害怕讓我們容易不自覺地關上心門,抗拒更進一步對不解的事物親近,為了掩飾我們的抗拒,我們常常只是用一些刻板印象粗魯地運用在這些人身上後,輕率地對事物的理解劃上句點。(比方說「同性戀的圈子真亂」、「女人果然開車技術爛」)
  3. 質疑:相較於好奇的「事不關己」,質疑的出現常常是因為擔心「事將關己」,也就是不希望自己所能掌握的世界被顛覆、自己的既得利益被瓜分、以及一種未知的資源分配可能讓自己陷於不利的狀態。(像是「同性戀是不正常的,因為自然界都是一公一母配對」「同性戀不該領養小孩」「女人就是在家相夫教子就好啦,不需要在外面拋頭露面的」的論調,都像是這類的質疑)。
在如此地瞭解社會的對待之後,你還可以繼續拉一根筋去觀察與發現,看看這個社會對待弱勢族群的原理與邏輯,當然,你可能也可以想一想你自己,對待弱勢者的方式,是不是也帶著一些不同的眼光?一些不是真正尊重的態度?
 
同性戀首部曲:教我如何愛同志示意圖
 
之三
你可以嘗試更進一步
瞭解
弱勢者的處境和文化


除了主流文化的眼光與姿態,其實還有一些實質的生活處境,是主流所陌生的。你知道同一種鞋款,不論是小到 5 號半或大到 10 號半,不意外的話,價格都是一樣的,不會因為我們腳大而多收一點材料費,畢竟腳大也是人的一種權利吧!但你知道嗎?女生平均上廁所(以小號計)的時間是男生的 3-5 倍,但是男生廁所通常小便池的個數遠多於女廁,原因是,小便斗的體積比蹲式(或坐式)馬桶小,所以當男女廁所的面積一樣大時,通常女生的蹲式馬桶的個數是少於男生廁所的。乍看之下,廁所面積一樣大是一種平等,但女生常常出門在外必須排隊等廁所,而男生那邊卻空空洞洞的,這是因為設計者當初根本沒有考慮到這個因素。或許並非出於惡意,但卻是因為不瞭解而粗心略過,這就是弱勢者處境的一個好例子。

下面我也舉個同志的弱勢處境的一個例子,也就是同志出櫃[註 1] 與否的兩難:有人說「你們同性戀不出來我怎麼瞭解你?」,但是也有人說「在沒有一個友善的環境前,強迫同志出櫃是一種烈日灼身的暴力」;有人說「沒有諸多同志烈士的血汗耕耘,至今或許同性戀還無法從精神疾病診斷手冊當中刪除!」,但是也有人說「同性戀本來就只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你需要大聲嚷嚷你今天中午吃牛肉麵還是吃飯嗎?」。在上述這些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討論裡,其實,有許多細膩的情節發生在同志的心情故事裡:有些人出櫃,是因為不再想永遠地對他人保持距離、有些人則因為想自然地展現自我的生命面貌、有些人是因為想改變他人的錯誤觀念、有些時候出櫃只是分享一種心情、另些時候出櫃則是出於政治上或社會公義上的考量;相反地,有些人不出櫃純粹覺得「我就是這樣,有什麼好說」、有些時候卻是因為擔心自己的工作權益或其他權益被侵害、或擔心身邊的人際關係因而破裂疏遠。

除此之外,同志也還有許多其他的處境,像是面對親友給的婚姻的壓力、和愛人關係的維繫..等議題,都需要細膩地去理解,才能夠真正靠近同志朋友的生命實況,否則大眾的粗心,常常也是一種暴力。
 
之四
性別意識讓我們自自在在
做自己


除了瞭解同性戀的處境,我們也來看一看性別意識到底是什麼呢?而在同性戀這個議題上我們能做的又是什麼?首先,我們必須先區分「性」(sex)和「性別」(gender)在定義上的差別:前者指的是生理上的男性和女性的是有差異的,而後者卻指的是非絕對因生理上的差異而有的差異社會對待,比方說古早的觀念認為男人不該進廚房、女人不該參與政治等,現在來看,大有男人在廚房煮一手好菜(師奶殺手陳鴻)、女人在政壇上嚇嚇叫(這個例子恐怕說不完)。

當我們意識到社會對待我們的方式,只是依照我們的生理性別來訂下一個框框(很霸道地說:就是要這樣!),而這個框框常常讓人覺得不公平或受限制時,我們開始有了所謂的「性別意識」。舉個例子來說,媽媽告訴小男孩:「你是男生,怎麼還那麼愛哭,人家那邊的妹妹都沒有哭!你不許再哭!不然你就不准吃飯!」。你有沒有想過「男兒有淚不輕彈」這句話,曾經阻止過多少男兒的真情流露?而真情流露這件事,為什麼在女孩身上就常常是個溫柔的特質,而在男生身上卻常常必須必壓抑?情感本身是沒有錯的。

在同性戀這個例子來說,異性戀是一種霸權,因為異性戀主義規定人們必須是生理性別上的一男一女(一凸一凹)才准相愛譜出戀曲,兩個生理同性的人如果相愛,就被這個框框所打擊了,我們意識到,這樣的打擊並不公平,也不是對人性尊嚴無條件地尊重。

因此「性別意識」是一種發現:發現生活周遭存在著一些箝制個人「性別自在指數」的觀點:你 160,50 公斤,胖子男友還要求你減肥,原因是就女生而言你還是太「壯碩」(你想:我夠瘦了吧!你自己不才更「壯碩」?);你聽見一堆男生用嘲笑的口吻說某個男生娘娘腔,八成是個 GAY(你想:GAY 沒什麼,重點是為什麼要用嘲笑的口吻呢?);你發現 GAY 的圈子裡,似乎也比較排斥非常女性化的男同志(他們說『唉呀!那個好”C”喔![註 2]』)(你想:這樣跟異性戀世界歧視女性的情況比較,好像沒兩樣嘛!)….。可是,當我們聽/看得見這些現象,我們怎麼回應?

當你在心裡面在意這種不公,可是人際團體當中似乎會有一種無形的壓力,那種壓力準備嘲諷你「哈哈!自己沒有女人味就靠邊站吧!」「那麼替娘娘槍說話,你自己八成也有問題吧?」
 
之五
自我瞭解、自信自愛和堅定的立場

我在挺身而出地為「性別自在指數」而努力的過程中,是諸多迂迴的:你可能有時候因為生氣而有多一些的冒險,也有時候則因受打擊而多一些退縮,但不論如何,對於自己的狀態,你必須相當地清楚,而能夠去區分他人的對待是出自好奇?害怕?焦慮?還是另有其他(比方說搞不好對方暗戀你~)?你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說出自己的見解?你的目標是什麼?

在開始的時候,如果你自己的「性別自在指數」能夠越來越提升,這將是最好的示範,其實在社會龐大的主流價值下,作為一個不想順流而行的個體,可能會有倍感艱難的感受,而這時候你仍能夠積極去趕知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能夠自我照顧與自我理解,才有可能逐漸地對如何自在有更堅定的信念。

在很多時候,改變並非一蹴可及,你可能必須找到並肩努力的朋友,也就是去搜尋相關的資源、參與性別平權的相關活動,我想你不難找到朋友的。

[註 1]:指的是向周遭的他人表明自己的性傾向,此動作亦像是從衣櫃中出走,亦稱
「現身」。
[註 2]:”C”是英文中 ”sissy” 簡化後的同音說法,形容女性化、娘娘腔的意思。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