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議題
- 發布日期:113-09-09
- 更新日期:113-09-09
- 發布單位:健康心理中心
童年創傷,我不想看見 卻不斷出現 -那些童年逆境經驗帶來的長期影響
撰文者 / 林翊絜 實習心理師
ACE研究顯示,每三個人中,就有兩個人至少經歷過一種童年逆境經驗…。
-
曾有位來訪者小安,因為親密關係問題前來求助,
小安發現自己跟伴侶的關係總是很不穩定,
在與伴侶相處中總是感到不安全、容易懷疑對方,久而久之,也發現憤怒的情緒頻繁出現,導致兩人關係受損,
而這樣的自己、這樣的關係讓自己十分痛苦。
經過幾次的談話後,才發現,
小安成年後所選擇的伴侶,以及伴侶間的相處模式其實都有許多相似性,導致問題好像是一再的發生。
小安的童年,其實發生過長期被父親肢體暴力、情感忽視,無力保護自己也未有被保護的經驗。這樣的經驗對這位來訪者成年後所帶來的影響是,「對關係的不信任與不安全」以及「對可能導致受傷的情境過度敏感」。
在最需要一個安全堡壘的年紀失去了陪伴與照顧,
我們會更容易經驗到受傷,
而每個人又因為基因、特質、社會支持程度的不同,
導致承載壓力的程度以及修復傷口的時間有所差異。
在這裡,希望有機會用文字與大家一同理解創傷,以及創傷帶來的長期影響。
-
【創傷,可能來自各種事件、細節,尤其誕生於人跟人之間的關係。】
不知道你們是否曾經有過一種…
我好像感覺到怪怪的,但我說不上哪裡怪,
只知道每次在類似的情境中就會冒出這種熟悉的感覺、想法或是行為。
這種感覺可能是忽然心跳急促、感到緊張焦慮、突然低落、自我責備、遠離人群等,並不是說當這樣的狀況出現時就代表你有創傷,然而,當上述或類似的狀況頻繁出現甚至影響到生活時,它可以視為一個警訊,提醒你需要回到自己身上,留意你曾受過的傷。
我們可以將人想像成一座冰山,海面上突出的冰山是我們的問題行為(症狀),容易被注意、被看見;而在海面下更多的是問題行為背後的深層原因與受傷經驗,這些更容易被我們隱藏和忽略。
那些我不想看見,卻不斷出現的,多是我們在成長經驗所受的傷。
【童年逆境經驗(Ader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ACE)】
ACE研究顯示,每三個人中,就有兩個人至少經歷過一種童年逆境經驗。
ACE研究測試了一萬七千多位成年人,探討童年的創傷經驗和成人時期的健康之間的關聯性,過程中詢問他們十種童年逆境經驗:包括肢體暴力、情緒暴力、身體疏忽、情緒疏忽、家暴、性侵害、父母離異、父母具藥物酒癮問題、父母有心理疾病以及父母有人坐牢。
研究結果顯示,每三個人當中,就有兩個人至少經歷過一種童年逆境,每八個人當中,就有一位至少經歷四種逆境!
這樣的童年經驗,使孩子處於長期的「毒性壓力」中,他們須時時保持警覺狀態,觀察環境是否有潛在威脅與危險,導致他們經常處於「戰或逃」(fight-or-flight)的狀態中,研究顯示這樣的孩子有較高機率形成心理健康疾病。
【童年的創傷如何在成年後顯現-「重現」】
明明是這麼久以前的事,為什麼會在多年後對我帶來影響?
那些在成長過程中不斷重複的負面經驗,無論是情緒、想法或行為,我們稱作「重現」(re-enactment)。例如:跟異性太過靠近時會回想到過往家暴經驗而出現退縮行為、對救護車鳴笛聲趕到恐懼、在人多之處發言會感到過度緊張…。就如同本文開頭小安的故事,她的親密關係互動模式正是重現了童年時與父親相處的感受,在關係中經常的害怕、不安全、憤怒。
這些重現的痛苦記憶,都被隱藏在海面下的冰山,此源自於在事件發生當下,我們調動體內在資源來應付威脅,我們嘗試戰、逃或凍結(fight,flight or freezing)以因應。理性上,你知道現在已經脫離童年創傷環境了,但是你的本能和情緒腦卻還活在過去、活在創傷當中,我們進入創傷,但卻未曾經驗它就果斷離開。
【創傷療癒,從「好奇與理解」開始】
許多創傷都來自於「關係」,關係之間的忽視、虐待、暴力,讓我們逐漸失去對他人的信任,斷開與他人的連結。而也正因如此,復原的過程更需要「關係」。
面對創傷時,沒有人能夠獨自復原,我們只有在健康的連結中才能獲得療癒。
童年逆境、創傷經驗是不可逆,但現在的我們卻有機會療癒與改變,希望我們都能夠對你我的冰山多些好奇與理解,提供更多支持與陪伴,讓我們都有機會獲得療癒。
"The greatest healing therapy is friendship and love." — Hubert H. Humphrey
備註:文中所提之實務經驗,為遵守諮商倫理規範,保護當事人權益,內容皆已經過斟酌調整與修改。
-
參考資料:
Felitti, V. J., Anda, R. F., Nordenberg, D., Williamson, D. F., Spitz, A. M., Edwards, V., Koss, M. P., & Marks, J. S. (1998). Relationship of childhood abuse and household dysfunction to many of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in adults: The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14(4), 245-258. https://doi.org/10.1016/S0749-3797(98)00017-8
圖 / pinterest
ACE研究顯示,每三個人中,就有兩個人至少經歷過一種童年逆境經驗…。
-
曾有位來訪者小安,因為親密關係問題前來求助,
小安發現自己跟伴侶的關係總是很不穩定,
在與伴侶相處中總是感到不安全、容易懷疑對方,久而久之,也發現憤怒的情緒頻繁出現,導致兩人關係受損,
而這樣的自己、這樣的關係讓自己十分痛苦。
經過幾次的談話後,才發現,
小安成年後所選擇的伴侶,以及伴侶間的相處模式其實都有許多相似性,導致問題好像是一再的發生。
小安的童年,其實發生過長期被父親肢體暴力、情感忽視,無力保護自己也未有被保護的經驗。這樣的經驗對這位來訪者成年後所帶來的影響是,「對關係的不信任與不安全」以及「對可能導致受傷的情境過度敏感」。
在最需要一個安全堡壘的年紀失去了陪伴與照顧,
我們會更容易經驗到受傷,
而每個人又因為基因、特質、社會支持程度的不同,
導致承載壓力的程度以及修復傷口的時間有所差異。
在這裡,希望有機會用文字與大家一同理解創傷,以及創傷帶來的長期影響。
-
【創傷,可能來自各種事件、細節,尤其誕生於人跟人之間的關係。】
不知道你們是否曾經有過一種…
我好像感覺到怪怪的,但我說不上哪裡怪,
只知道每次在類似的情境中就會冒出這種熟悉的感覺、想法或是行為。
這種感覺可能是忽然心跳急促、感到緊張焦慮、突然低落、自我責備、遠離人群等,並不是說當這樣的狀況出現時就代表你有創傷,然而,當上述或類似的狀況頻繁出現甚至影響到生活時,它可以視為一個警訊,提醒你需要回到自己身上,留意你曾受過的傷。
我們可以將人想像成一座冰山,海面上突出的冰山是我們的問題行為(症狀),容易被注意、被看見;而在海面下更多的是問題行為背後的深層原因與受傷經驗,這些更容易被我們隱藏和忽略。
那些我不想看見,卻不斷出現的,多是我們在成長經驗所受的傷。
【童年逆境經驗(Ader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ACE)】
ACE研究顯示,每三個人中,就有兩個人至少經歷過一種童年逆境經驗。
ACE研究測試了一萬七千多位成年人,探討童年的創傷經驗和成人時期的健康之間的關聯性,過程中詢問他們十種童年逆境經驗:包括肢體暴力、情緒暴力、身體疏忽、情緒疏忽、家暴、性侵害、父母離異、父母具藥物酒癮問題、父母有心理疾病以及父母有人坐牢。
研究結果顯示,每三個人當中,就有兩個人至少經歷過一種童年逆境,每八個人當中,就有一位至少經歷四種逆境!
這樣的童年經驗,使孩子處於長期的「毒性壓力」中,他們須時時保持警覺狀態,觀察環境是否有潛在威脅與危險,導致他們經常處於「戰或逃」(fight-or-flight)的狀態中,研究顯示這樣的孩子有較高機率形成心理健康疾病。
【童年的創傷如何在成年後顯現-「重現」】
明明是這麼久以前的事,為什麼會在多年後對我帶來影響?
那些在成長過程中不斷重複的負面經驗,無論是情緒、想法或行為,我們稱作「重現」(re-enactment)。例如:跟異性太過靠近時會回想到過往家暴經驗而出現退縮行為、對救護車鳴笛聲趕到恐懼、在人多之處發言會感到過度緊張…。就如同本文開頭小安的故事,她的親密關係互動模式正是重現了童年時與父親相處的感受,在關係中經常的害怕、不安全、憤怒。
這些重現的痛苦記憶,都被隱藏在海面下的冰山,此源自於在事件發生當下,我們調動體內在資源來應付威脅,我們嘗試戰、逃或凍結(fight,flight or freezing)以因應。理性上,你知道現在已經脫離童年創傷環境了,但是你的本能和情緒腦卻還活在過去、活在創傷當中,我們進入創傷,但卻未曾經驗它就果斷離開。
【創傷療癒,從「好奇與理解」開始】
許多創傷都來自於「關係」,關係之間的忽視、虐待、暴力,讓我們逐漸失去對他人的信任,斷開與他人的連結。而也正因如此,復原的過程更需要「關係」。
面對創傷時,沒有人能夠獨自復原,我們只有在健康的連結中才能獲得療癒。
童年逆境、創傷經驗是不可逆,但現在的我們卻有機會療癒與改變,希望我們都能夠對你我的冰山多些好奇與理解,提供更多支持與陪伴,讓我們都有機會獲得療癒。
"The greatest healing therapy is friendship and love." — Hubert H. Humphrey
備註:文中所提之實務經驗,為遵守諮商倫理規範,保護當事人權益,內容皆已經過斟酌調整與修改。
-
參考資料:
Felitti, V. J., Anda, R. F., Nordenberg, D., Williamson, D. F., Spitz, A. M., Edwards, V., Koss, M. P., & Marks, J. S. (1998). Relationship of childhood abuse and household dysfunction to many of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in adults: The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14(4), 245-258. https://doi.org/10.1016/S0749-3797(98)00017-8
圖 / pintere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