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探索
- 發布日期:113-10-31
- 更新日期:113-10-31
- 發布單位:健康心理中心
找尋生命的意義
心理諮商中心 山腰上的家
陳華 全職實習心理師 撰
人生的旅途總是起起伏伏,每個人都曾碰到挫折與磨難,例如課業的壓力、生涯的抉擇、人際的問題、失戀與親人的病逝等。當人們處在谷底時,或許曾在心中問過自己這樣的問題: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我的目標與價值在哪裡?這些問題總是盤旋在心中揮之不去,卻也得不到解答。本文或許能提供一個方向,幫助正在人生旅途中迷惘的靈魂,體驗到人生的美妙之處。
2013年的電影《真愛每一天about time》即是透過動人的故事情節表達出生命的意義。男主角-提姆21歲的時候,父親告知他一件驚人的事情,原來他們家的男性都有回到自己記憶中任何時刻的能力,這項特殊能力令提姆又驚又喜。不過,即使能穿越時空也有限制,人們無法逃避「死亡」這件事。提姆面對父親的癌症時,內心充滿著悲傷與不捨,而提姆運用他的特殊能力,回到過去與父親相處的美好時光,他珍惜與父親相處的每個時刻。而提姆的父親則交給他一項任務,當每天的日子結束時,重新回到一天的開始再經歷同樣的一天。當提姆過第一遍的日子時,他感到生活是處處碰壁,工作的煩悶、老闆的斥責與地鐵上惱人的音樂聲,一整天就在忙碌與緊張的氛圍下度過。當提姆重新回到一天的開始過第二遍時,有了奇妙的變化,他注意到同樣的事情自己可以有不同的選擇,工作一樣忙碌,老闆同樣指責,但提姆選擇以搞笑的舉動逗同事開心,頓時讓自己與同事的心情輕鬆起來。走在同樣的街道,他注意到沿途的風景是那麼的美麗。因為自己的選擇變了,地鐵中原本腦人的音樂似乎也變得有趣極了。當他開始選擇以不同的角度看待周遭的事情時,世界好像也跟著變了。最後,提姆領悟到一件事,其實已經不需再重頭過第二次同樣的日子,因為他學會享受並珍惜當下每一個片刻,每一天他都當成最後一天那樣寶貴,他可以不再使用穿越時空的能力。
電影中提姆所展現的態度就如同愛默生(R.W.Emerson)所說的:「我們的一舉一動、一思一想,都是生命中不可抹滅的痕跡;我們怎樣的想,就會成為怎樣的人。每個人對生活的想法和態度造就了各自不同的生命色彩。」而提姆在他的人生中,也實現了存在主義大師-Frankl所謂的態度價值。
Frankl(1963)認為生命的意義是展現在回應現實生活中隨處所見的狀況,並且尋找與實踐自己所獨一無二的生活使命,進而藉此讓自我生命達到其終極意義。且生命意義會因時、因人、情境而隨時改變,不同性別、年齡、智力、教育背景、環境、宗教信仰,皆有其特殊的使命與意義(Frankl, 1967)。因此,Frankl提出以下三種方式,幫助我們找尋生命的意義:
1.創造的價值(creative value):
意指我們願意付出時間與心力完成一件事,並能從活動中進行創作,或從活動中創造出令自己滿意的結果,例如從工作中的貢獻找到意義。
2.體驗的價值(experiential value):
經由體驗美好的人事物所獲得的意義,例如欣賞藝術作品、到郊外踏青體驗大自然的美、與人的交流體驗到愛與被愛,皆為體驗的價值。
3.態度的價值(attitudinal value):
若皆無法從創造與體驗價值找到生命意義,不妨試著運用態度的價值。當面對無法控制又令人挫折的情境時,我們可以選擇接受困境並以正面積極的態度面對困境。例如在澳洲墨爾本出生的尼克,他天生沒有四肢,但他卻能自己刷牙、穿衣服、打電腦與游泳,並以樂觀與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這即是態度價值的展現,實在令人敬佩。如同Frankl在《活出意義來: 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所描述的:「當一個人遭遇到一種無可避免的,不能逃脫的情境,當他必須面對一個無法改變的命運-比如罹患了絕症或開刀亦無效的癌症等等-他就等於得到一個最後機會,去實現最高的價值與最深的意義,及苦難的意義。當其時,最重要的便是:他對苦難採取了何種態度?他用怎樣的態度來承擔他的痛苦?」
人們看似渺小,抵擋不住環境的變化,但人的心靈力量卻是龐大,原來我們可以「選擇」以什麼態度面對世界,並決定你想要成為的人。當心境變了,世界的樣貌似乎也跟著變了。何不帶著收到禮物時的興奮與雀躍,迎接人生中的各種酸甜苦辣,珍惜並享受當下每個片刻,或許你會發現不一樣的世界。
參考資料:
李盈瑩(2011)。大學生生命意義與傷慟因應智能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弗蘭克(Viktor E. Frankl)著/趙可式、沈錦惠譯(1995)譯。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臺北:光啟。
陳華 全職實習心理師 撰
人生的旅途總是起起伏伏,每個人都曾碰到挫折與磨難,例如課業的壓力、生涯的抉擇、人際的問題、失戀與親人的病逝等。當人們處在谷底時,或許曾在心中問過自己這樣的問題: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我的目標與價值在哪裡?這些問題總是盤旋在心中揮之不去,卻也得不到解答。本文或許能提供一個方向,幫助正在人生旅途中迷惘的靈魂,體驗到人生的美妙之處。
2013年的電影《真愛每一天about time》即是透過動人的故事情節表達出生命的意義。男主角-提姆21歲的時候,父親告知他一件驚人的事情,原來他們家的男性都有回到自己記憶中任何時刻的能力,這項特殊能力令提姆又驚又喜。不過,即使能穿越時空也有限制,人們無法逃避「死亡」這件事。提姆面對父親的癌症時,內心充滿著悲傷與不捨,而提姆運用他的特殊能力,回到過去與父親相處的美好時光,他珍惜與父親相處的每個時刻。而提姆的父親則交給他一項任務,當每天的日子結束時,重新回到一天的開始再經歷同樣的一天。當提姆過第一遍的日子時,他感到生活是處處碰壁,工作的煩悶、老闆的斥責與地鐵上惱人的音樂聲,一整天就在忙碌與緊張的氛圍下度過。當提姆重新回到一天的開始過第二遍時,有了奇妙的變化,他注意到同樣的事情自己可以有不同的選擇,工作一樣忙碌,老闆同樣指責,但提姆選擇以搞笑的舉動逗同事開心,頓時讓自己與同事的心情輕鬆起來。走在同樣的街道,他注意到沿途的風景是那麼的美麗。因為自己的選擇變了,地鐵中原本腦人的音樂似乎也變得有趣極了。當他開始選擇以不同的角度看待周遭的事情時,世界好像也跟著變了。最後,提姆領悟到一件事,其實已經不需再重頭過第二次同樣的日子,因為他學會享受並珍惜當下每一個片刻,每一天他都當成最後一天那樣寶貴,他可以不再使用穿越時空的能力。
電影中提姆所展現的態度就如同愛默生(R.W.Emerson)所說的:「我們的一舉一動、一思一想,都是生命中不可抹滅的痕跡;我們怎樣的想,就會成為怎樣的人。每個人對生活的想法和態度造就了各自不同的生命色彩。」而提姆在他的人生中,也實現了存在主義大師-Frankl所謂的態度價值。
Frankl(1963)認為生命的意義是展現在回應現實生活中隨處所見的狀況,並且尋找與實踐自己所獨一無二的生活使命,進而藉此讓自我生命達到其終極意義。且生命意義會因時、因人、情境而隨時改變,不同性別、年齡、智力、教育背景、環境、宗教信仰,皆有其特殊的使命與意義(Frankl, 1967)。因此,Frankl提出以下三種方式,幫助我們找尋生命的意義:
1.創造的價值(creative value):
意指我們願意付出時間與心力完成一件事,並能從活動中進行創作,或從活動中創造出令自己滿意的結果,例如從工作中的貢獻找到意義。
2.體驗的價值(experiential value):
經由體驗美好的人事物所獲得的意義,例如欣賞藝術作品、到郊外踏青體驗大自然的美、與人的交流體驗到愛與被愛,皆為體驗的價值。
3.態度的價值(attitudinal value):
若皆無法從創造與體驗價值找到生命意義,不妨試著運用態度的價值。當面對無法控制又令人挫折的情境時,我們可以選擇接受困境並以正面積極的態度面對困境。例如在澳洲墨爾本出生的尼克,他天生沒有四肢,但他卻能自己刷牙、穿衣服、打電腦與游泳,並以樂觀與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這即是態度價值的展現,實在令人敬佩。如同Frankl在《活出意義來: 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所描述的:「當一個人遭遇到一種無可避免的,不能逃脫的情境,當他必須面對一個無法改變的命運-比如罹患了絕症或開刀亦無效的癌症等等-他就等於得到一個最後機會,去實現最高的價值與最深的意義,及苦難的意義。當其時,最重要的便是:他對苦難採取了何種態度?他用怎樣的態度來承擔他的痛苦?」
人們看似渺小,抵擋不住環境的變化,但人的心靈力量卻是龐大,原來我們可以「選擇」以什麼態度面對世界,並決定你想要成為的人。當心境變了,世界的樣貌似乎也跟著變了。何不帶著收到禮物時的興奮與雀躍,迎接人生中的各種酸甜苦辣,珍惜並享受當下每個片刻,或許你會發現不一樣的世界。
參考資料:
李盈瑩(2011)。大學生生命意義與傷慟因應智能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弗蘭克(Viktor E. Frankl)著/趙可式、沈錦惠譯(1995)譯。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臺北:光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