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內容區塊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健康心理中心

0522電影本事_我恨我自己

  • 發布日期:113-05-30
  • 更新日期:113-05-30
  • 發布單位:健康心理中心
我恨我自己 Sick of Myself
 文/ 黃柏威 諮商心理師

湯瑪士和人聊天的話題,永遠在自己身上,彷彿大家都對他有興趣,總以為自己是鎂光燈的焦點。就連他和女友席格娜的互動也是如此,他最在意的永遠都是自己。當席格娜生病的時候,湯瑪士最先擔心的是這會不會傳染,或到醫院探訪時,講沒兩句話,就拿出自己受訪的雜誌內容,好像他的事才是最重要的。

湯瑪士給人自戀、自我中心的感覺,不過席格娜也不遑多讓。當她住院時,她最關心的是有多少人來看她,甚至那些沒來的朋友,都被她列入拒絕往來的黑名單。她和湯馬士一樣渴望被關注、受人注意,但她用的方法更極端,她沒有湯馬士的藝術才華,她想到的方法竟是服用有副作用的劣等藥物,讓自己的皮膚潰爛,如此一來,就會有人注意到她,她的慘狀也能成為賣點,滿足她被關注的需求。

為了不讓人發現真相,席格娜得要說謊,假裝自己得了怪病,而她確實也得到一些她想要的東西,像是湯馬士的關心,還有媒體的訪問、有模特兒公司想和她簽約,然而這些關注也讓席格娜走得更偏,她得編織更多的謊言,來維持自己的形象,可是這些謊言與假象總有撐不下去的ㄧ天,掉入關注陷阱的她,不僅沒有因此提升自我價值,甚至還失去了所有,付出極高的代價。

作為觀眾,我們很難認同湯馬士與席格娜的行為,就像片裡多次和他們一起聚餐的朋友,到後來也受不了這對情侶,覺得跟他們在一起,永遠只能聽他們講自己的事,聽久了實在無趣,同時也會覺得自己好像不被重視,只是對方的陪襯。湯馬士與席格娜如此熱烈的表現自己,背後動機其實是希望得到他人的喜愛與尊重,但他們卻不知道,這些表現只會適得其反。

挪威電影《我恨我自己》(Sick of Myself)呈現這時代底下的人們渴望被關注,而不擇手段、不計代價的瘋狂面貌。隨著社交網路平台越來越發達,我們活在眼球經驗的時代,彷彿獲得更多的追蹤與關注,就有更大的存在價值,沒有流量,就什麼也不是。於是也很多人走上偏鋒,踏在法律或是道德的紅線,他們只在乎流量,至於用什麼方式獲取流量,已經不重要,流量對他們而言,才是至高價值。

湯馬士雖然是受到注目的藝術家,但他的作品都是贓物,而他好像不覺得偷竊是壞事,只要受到歡迎,就算違法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席格娜用自我傷害的方式換取注意,並不值得肯定與效法,但只要能被關注,已經沒有底線。

然而就算被關注,真的就代表有價值嗎?關注越多?價值越高?或許在流量可以變現的規則裡,流量高,經濟價值大,但我們要注意的是,這只是其中一種價值,而非所有的價值,更要覺察的是,在換取經濟價值的同時,是否犧牲與捨棄了其他價值?而這些犧牲真的值得嗎?

《我恨我自己》像是一部警世寓言,提醒我們若是一昧追求關注,我們終將失去自我。我們都渴望愛,但也要覺察自己追求愛的姿態,如果在過程中自己變成了一頭怪獸,彷彿只是跟魔鬼交易,我們以為自己在追求愛,但愛早就離我們好遠好遠。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