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0電影本事_午後彌撒
- 發布日期:113-11-21
- 更新日期:113-11-21
- 發布單位:健康心理中心
《午後彌撒》Mass
文/ 黃柏威 諮商心理師
一場高中校園槍擊案,奪走了10個孩子的生命。其實死去的孩子不只10位,只是第11位永遠不會被跟前十位放在一起,他是海登,也是這間學校的學生,但也是造成這場慘案的兇手,最終他在圖書館裡舉槍自盡,事件落幕了,不過所有的傷痛才要開始。
電影《午後彌撒》(Mass)描述事件的六年後,當年第一位受害者的父母,傑與蓋兒決定與海登的父母李察與琳達碰面,這些年來,喪子的他們過得痛苦,他們尋求幫助,接受了多年的諮商。他們知道無論做如何孩子都不會回來,但要往前走,也真的好難。這場會談,並不是為了控訴對方,他們事前也簽了放棄書,不會在會談後提出任何法律訴訟。他們會談,是出自諮商師的建議,也是為了自己的未來能有所改變。
李察與琳達在槍擊案後,也成了眾矢之的,承擔兒子變成殺人兇手的罪過。他們同樣過得痛苦,不解自己用愛照顧的孩子,為何變成如此?他們也是痛失愛子的父母,但他們的悲傷與失落很難被人接受。他們說別人弔念的是10個人,但只有他們弔念11個人。他們對孩子的行為感到自責,並充滿無力。多年來,他們接受社工的協助,參與這場與受害者家屬的會談,對他們而言,可能也是一種救贖的機會。
從片中,我們看見在會談場地的安排與佈置上,負責的社工是非常小心翼翼,都可以看出這場會談絕對不是草率的安排,它經過許多反覆的討論、經過謹慎的事先準備。這些準備非常重要,絕對是會談的關鍵,像是他們清楚會談時「要表達自己,但不要質問」、「要好奇,但不要懷恨」,當然這意思並不是說有這些準備事情就保證順利,但好的安排,能幫助事情往好的方向走,剩下的就是交給當事人了。
雖然會談是傑與蓋兒主動提出的決定,但實際到了會場,蓋兒的表現卻是防衛與冷淡。傑一開始雖然平穩與冷靜,但越談也越激動起來,他認為李察與琳達沒有盡到好父母管教的責任,責怪他們在發現孩子的異狀時沒有積極處理,導致後來發生憾事,甚至覺得李察與琳達看起來不夠懊悔,讓他更難受。蓋兒的冷漠背後,是想與逝去兒子的連結,她害怕自己的原諒與放下,變成對兒子的背叛與遺棄,因此她顯得防衛。
李察與琳達也為自己發聲,雖然他們是加害者家屬,他們有很多話語無法對外頭說,但不代表他們不痛苦,孩子的行為,讓他們處於裡外不是人的困境。雖然大家都說他們的兒子是惡魔,但身為父母,他們難以這樣形容與標記自己的孩子,對他們而言,海登在人生的最後,做了非常錯誤的決定,可是這不代表他的人生只有這件事,過去也有好多的故事,值得他們紀念與回憶。
什麼樣的人生是有價值的呢?海登的生命有價值嗎?死去的孩子有嗎?這是他們後來討論的問題,也是困擾蓋兒的問題。他的孩子人生戛然而止,所有的可能性都沒了,還有什麼價值呢?但也因為這個問題,電影出現了最動人的片段,他們談起過去與兒子的互動,原來那些故事都還存在心中,就算孩子不在了,但這也是沒人能奪走的故事與回憶。這些故事就是我們與逝者的連結,是我們傷痛,但還能繼續往前走的力量。
《午後彌撒》在最傷痛的故事裡,有著尋求救贖的兩家人,他們的掙扎與矛盾,你都能感受,過程中你會跟著流淚,但這部電影像是奇蹟的展現,讓最不可能尋求和解的兩家人,最後卻帶著勇氣往前走,而作為見證人的我們,永遠不會忘記當中的感動。
山腰電影院臉書:link